首页

 

致词

 

介绍

章程

成员

 

 

 

 

 

     
 

新闻

 
 
 
     
 

第六届进博会闭幕 欧洲参展商收获几何?
发布时间:2023-11-11 来源:欧洲时报网

【欧洲时报网】11月10日,为期6天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落下帷幕,达成诸多成果。来自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齐聚“四叶草”,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亮相国家展,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86家企业参加企业展,集中展示442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随着进博会举办到第六届,对于不少欧洲国家来说,进博会已经成为了他们十分熟悉的场合。

那么,第六届进博会,欧洲国家总体的参展情况如何?

都是“老朋友”、“回头客”

——法国:美食与时尚

欧洲的另一个“经济引擎”——法国,也是进博会的老朋友了。作为农业和美食大国,法国的美食此次在进博会上备受期待。期间,在中国商务部牵头组织的“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的中法农食企业交流对接会上,盒马与7家来自法国的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三年采购额达30亿元的法国肉类、乳酪以及红酒等美食美酒将跨越山海进入中国市场。

法国的另一大“国粹”时装今年也继续参展。上海《文汇报》报道,进博“常驻客”路威酩轩(LVMH)集团此次携旗下12个代表性品牌第四次参展,在展会现场掀起了一股股时尚热潮。回顾进博会走过的这些年,高水平开放是一以贯之的关键词,这与LVMH集团的参会目标不谋而合。“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个开放中国的精彩故事,我们希望借助进博会,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故事,也让中国消费者听到更多全球故事。”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说。

第七届进博会筹备工作已全面铺开,已举办4场签约仪式,累计近200家企业提前签约参展,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2024年法中建交60周年是两国关系巩固和再出发的重要契机,法国受邀作为主宾国参加下一届进博会。

——德国:支持可持续发展

德国企业每年都踊跃参与进博会。据统计,前五届进博会德国企业参展数量和面积都在欧洲排名第一。德国拥有一批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都是进博会的“常客”和“回头客”,不断借助进博会平台开拓中国市场,深化对华合作。中新社报道,今年,130多家德国企业奔赴“进博之约”。其间,全球领先的综合性能源技术公司西门子能源和全球领先的材料制造商科思创再度携创新性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等亮相,推进业务发展。

“数次参与进博会让科思创受益匪浅。借助这个独有平台,科思创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展示我们自身以及支持下游行业迈向循环经济未来的优秀实践。”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表示,期待携手产业链各方,开发更广泛的解决方案,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以支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意大利:展示本国制造

意大利一直是进博会的重要参展国,前五届均积极参展,也是第二届进博会国家展的主宾国。北京国际在线报道,作为意大利参加进博会重要推介机构,意大利中国理事会基金会六年来持续推动邀请意大利企业参加进博会,累计邀请了约300家意大利企业到上海参展参会。意大利中国理事会基金会秘书长马可·贝廷表示,一年一度的进博会对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意大利制造”可以通过这个重要窗口向全世界展示其卓越品质并建立更加宽广的市场拓展渠道。比如,意大利德龙集团,自首届举办六年来已经五度参展。该集团亚洲区咖啡业务拓展总监安德烈·那塔莱强调,每年的进博会都是德龙在华拓展业务最重要的时刻,通过这样一次展会能够近距离感知中国市场发展变化,在进一步提升品牌曝光度的同时与更多的中国客户搭建合作桥梁。

——塞尔维亚:进一步联系两国经济

已连续6年派团参展的塞尔维亚是进博会的“铁杆”老友,也是本届进博会主宾国之一。《光明日报》报道,今年,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以及多位部长带领的高规格代表团赴华参会,体现了塞尔维亚对进博会以及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通过这一平台,塞尔维亚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者。过去10年,两国贸易额大幅增长,塞对华出口增长了185倍。

“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把两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将尽可能多的产品投放到广阔的中国市场。”塞尔维亚内外贸易部长莫米罗维奇说。

——波兰:寻找未来增长点

波兰今年则是第五次参加进博会线下的展览。据中新网援引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办事处首席代表尤德良(Andrzej Juchniewicz)的话介绍,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起,波兰已有超过170家波兰企业到进博会参展,涵盖食品、农副产品、消费品、高端科技、制造等。“今年波兰展区带来了8家企业,他们期待着通过进博会这样一个大平台,找到未来合作伙伴和代理商。”

展望未来,尤德良希望通过进博会平台,可以看到波中未来一些合作的方向。如深化在绿色能源、可持续农业和医疗保健技术等领域。同时,基础设施、物流货运、农业合作、地方合作、中小型企业合作等都可以成为彼此未来一些“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