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致词

 

介绍

章程

成员

 

 

 

 

 

 
 
 
 
 
 
 
 
 
 

商务指南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6法国华商发展“狼来了”?
发布时间: 2015-12-29 来源:欧洲时报 作者: 黄冠杰

 
“你的店卖了么?”

这是很多旅法华商见面后的问候语。这在前几年大家这句话是“买店了吗?”这句“问候语”的改变,也揭示了华商企业的沧海桑田。法国华侨华人企业在经历了20几年的大发展后,随着世界经济的低迷,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市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华商发展也进入缓慢期,一些强势的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前几年华商谈到转型升级话题还主要是对国内的转型升级的“随声附和”,而今天却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瓶颈”。

华人进出口企业的由盛转衰

华商企业最早的转型就是由最初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皮具刀)向进出口生意的转变。老一辈移民受条件限制,在海外很多是从餐馆做起,一部分是从服装加工和皮具加工开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开始了产业多元化的尝试。这种改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中国一方面对外开放,一方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上世纪80年代,私营企业兴起,特别是江浙一带特别发达,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由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使得中国的商品在海外市场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二是新移民成分的改变。很多新移民在移民前就开始从事企业的采购、销售工作,具有很好的市场经验。如万利达贸易公司董事长、法华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林光武来法后主要是从事中国食品、土特产品牌代理的进口业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原因就是在国内时他就在温州地区的粮油食品公司工作,对这一行非常熟悉。法国华人经贸协会名誉会长蔡新土,最早来法也是经营皮革加工厂,但随即转行做起百货超市和服装业。做贸易是他的本行。1976年,他从家乡中学毕业后开始步入社会,就是进入一家乡镇企业从事供销工作,跑了整整3年的码头,走南闯北,后来被乡镇领导看中,任命为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做厂长,蔡新土走马上任后,外抓销路,内抓管理,双管齐下,雷厉风行,还亲自出征上海等地。凭着一股闯劲和韧劲,让编织分厂起死回生,传为佳话。因此,他来法后,有很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风向的把握能力。

三是法国对廉价商品的需求。在八十年代,中国产品在法国还不是很多,而法国正是其购买力在由盛转衰的过渡期,人们对低价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华商的进出口生意一直处在旺盛的发展阶段,为华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除了单纯的进行进出口贸易以外,有些自主设计的华人品牌和产品的加工也转移到国内,使这个阵容看起来日益庞大。华商企业不仅仅给当地经济带来繁荣,同时也催生了国内很多市场,特别是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像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金华的皮革市场、广东东莞的鞋业市场等。拥有一家批发店,无疑就是拥有了通向财富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因此买店、开发批发商城,不仅仅成为法国华商的主旋律,也是欧洲华商共同的主旋律。在华商批发业集中的欧拜赫维利耶市仓储批发区,一家店的转让费曾高达上百万欧元。可见批发商铺的炙手可热。

但是华人进出口企业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如同质化严重,大家一拥而上,对市场的饱和度缺乏预判,产品的差别不大。竞相压价,打价格战,造成内耗。这些先天性不足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被逐渐放大严重制约着华人企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华人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巴黎11区曾经是著名的华人批发企业集中区,2005年就发生了区政府罢工事件,对华人街区的单一化抗议,逼迫华人企业搬离该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在法国,幸运的是,迅速形成了欧拜赫维利耶市的批发市场,但当时对华商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已经高价买下的店卖不出去,另一个地方的店价格也很高。最后只好便宜出售。而在意大利等地,情况则更加糟糕,新的市场难以形成,旧的市场难以为继,造成了华商批发业的逐渐衰落。

除此之外,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让大家的购买力迅速下降,与此同时,欧元贬值、中国原材料和人工费用涨价,使得原来的价格优势不再。中国实行的企业转型升级,也让一些加工企业难以为继。很多依靠出口加工的企业迅速倒闭,也使华商的进口成本飙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让华商企业雪上加霜。在巴黎11区和3区原先的华人批发商店前,门可罗雀。即使在相对好的欧拜赫维利耶华人批发区,也有华商估计,将有半数的商家面临亏损。

欧洲华商理事会理事长、37VIP华人生意公司董事长刘若进曾经以其女装品牌“麦斯柯汀”连锁店而辉煌一时,最多时在法国有100多家连锁店,现在大部分都已关停。刘若进坦然地表示,现在的条件已经变了,前些年我们抓住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巨大的历史机遇,从中国进口产品以最优的价格销到欧洲。可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市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已经大大饱和,因此,看清形势,及时转型是明智之举。

华商转型的试水之举

转型升级,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华商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如何升级?如何转型?转到哪里?却是有些茫然的。

在国外,华商的发展大多是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白手起家闯荡出来的。发展到今天堪称是奇迹。但是在全球化经济的压迫下,现在的这种状态已经很难再复制这种传奇。一是拥有雄厚资金的大企业开始了全球布局战略,很多企业开始了跨界发展,二是一些符合发展方向的技术产业华商很难插足。在这样的围追堵截情况下,再依靠打价格差而实现逆势发展,生存的空间很小了。华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资金,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要是论起资本运作来,还差得很远。就像刘若进分析的那样,如今,华人中小企业没有大品牌的优势,没有资本的追随,没有品牌策划推广的能力,面对萧条的消费市场,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找到方向,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其实,华商的发展一开始就不是按常规发展,因此,实现逆袭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华商从事业开始起,就开始了无限可能的探索。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开放之初,有些有长远眼光的华商及时转入房地产行业,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可是,等大家一哄而上的时候,楼市的泡沫立刻显现,再加上对国内一些经济运行潜规则不熟悉,地方官员的腐败现象,后入的华商几乎都铩羽而归。

即使在国外,华商也开始了很多转型的探索。欧华集团总裁黄学胜最早也是在巴黎开制衣工厂起家,后购入法国零售品牌店BONY公司后做连锁销售生意,从2001年开始转入房地产生意,以后又涉足酒店、金融等多种行业。欧华集团也成为欧洲第一家华人上市公司。欧华集团的发展是华商顺势而上大发展的一个缩影。正是其产业的多样化,在其经营的仓库租赁进入低缓期时仍能维持整个企业集团的高速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华商来说,从一个小的家族企业发展成股份制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法国忠兴集团董事长、中欧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吴忠,从在中餐馆打工到拥有自己的中餐馆起家,后转入房地产业务,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现在开始涉足文化产业。除了在杭州开始了法国葡萄酒博物馆以外,最近又大手笔投资建设一所大型以传统法餐为主的大型美食文化学校。这是当前旅法华商投资文化产业的最大投资,前期投资额达6000万欧元。这个文化项目不但得到前总理拉法兰等政要的力挺和积极参与,也吸引了一些大资本的强烈兴趣。很多中国的投资大鳄都希望与吴忠合作。吴忠认为,文化是中法交流的强项,投资文化产业是投资未来的一个产业。

刘若进是较早对华商转型做出思考并身体力行的一位华商。在电商到来之际,他适时做出决断,关停部分实体店,把品牌麦斯柯汀服装转为网上销售。同时,他敏锐地感觉到,“中国制造”输出的脚步正在放缓,得益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强劲,“欧洲制造”的输出势头正在快速爆发式增长中。为此,他与合伙人打造了37VIP跨境电商平台。他对企业迅速进行了改造,原来的物流仓库改为储备欧洲产品的中转仓库,这样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做跨境电商只是他转型的一个方面,而与国内大型企业对接,依靠国内企业的资金优势,发展自己,是他的又一选择。他认为,法国的华商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与国内大公司相比,是欠缺的,但是华商经过在国外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法国的大部分领域,无论在劳工、税务、法律以及对市场的了解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国内企业缺乏的。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中国企业要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取得产品的话语权,只有通过与海外华商的合作才能使国内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法进入到法国的终端市场。他现在就是忙着与国内的大企业谈判、合作。近日启动的刘若进旗下的37保险与中国复兴集团控股的葡萄牙忠诚保险法国分公司联手为法国中资机构、华人华侨提供优质保险业务就是他的大动作的首举。他又一次做了一个敢于第一次吃螃蟹的人。

电商给华商带来的机遇也催生了华人参与物流公司的热情。电商再发达,没有物流,那仅仅是水中月、镜中花。以经营粮油食品进出口起家的法华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林光武是较早转入电商物流的华商法国华商之一。他与同仁共同成立了法国翼通国际快递,提供至中国的邮寄包裹首发服务,邮寄业务与法国、比利时邮政快递、DHL合作,但是价格却相对优惠;同时提供大宗货物、杂货、奢侈品清关服务。

温州商人巫旭清等与中资公司“蜜蜂快递”合作,在法国开设了“蜜蜂快递”业务。成立一年来,业务发展迅速。这是首家进入欧洲快递市场的中国快递企业。蜜蜂快递业务包括快递、物流、仓储和电商,以“快捷、低价、优质、安全”为核心竞争力进军欧洲快递市场。蜜蜂快递还与法国PROVINSEXPRESS快递、物流公司签订了并购协议。

法国欧建建筑集团、欧洲多能集团董事长黄学忠等近日与国内一快递巨头洽谈合作,也将成立新型的快递公司,将中国快递业务引进到法国来。谈判已经进入尾声,不日可正式开门营业。他们都是看好的中国的消费市场给物流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法中商贸会王光祥主要从事服装进出口,现在他看准市场,与国内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推出一种清洁能源专利产品。王光祥认为,中国保护环境的任务艰巨,与此相关的环保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希望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而从做百货后又发展为做服装进出口的温州华商蔡新土,在别人都热衷投资房地产时,毅然与朋友投资实业,在浙江德清投资建造了一个制造汽车连杆、发动机配件的跃进机械公司,新型的厂房,素质优化的员工,全套先进的流水线,产品投放量覆盖全国包括一汽、重汽等60%的汽车市场,市场占有率很高。

法华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刘若申,起初以皮包制作工厂起家,后转为制作皮衣兼营皮衣进出口生意,后来成立服装进出口公司,做服装的进出口。后来在哈尔滨市投资兴办的5星级豪华酒店——新巴黎大酒店取得成功后,开始转战宾馆业,今年9月份,集团又与中国明宇集团、北京众信旅游签署合作协议,在巴黎打造明宇丽雅酒店。这也是与国内大型集团合作的范例。

传统华商行业向何处去

寻找新的行业、新的出路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么,传统的进出口行业、餐饮行业还有没有出路?事实上,还是有发展潜力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既然是天,它不分朝阳夕阳,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中法又都是美食大国,中法两国人民对美食有着特殊的偏好,那么这个产业永不会停顿。12月9日,欧洲时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文章,“未下指尖、却上舌尖,”讲的是法国奢侈品牌已开始大举涉足食品业,从美感向味觉挺进。这说明,饮食业还是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产业。

目前中餐业遭受诟病的是,由于烹饪方法不同,以西餐标准订立的卫生标准体系常常会对中餐诘难,认为不符合卫生标准。另一方面是,餐馆的同质化。虽然中国菜系丰富,品种众多,但在法国由于缺乏厨师,大型餐馆、外卖店的菜品都相差无几,因此缺乏吸引力。再就是餐馆扎堆的现象明显。有些人一看别人在这地块开个中餐生意好,立刻在其附近开一家,菜的品种基本差不多。有的还要开上四家、五家,客人是有限的,这样客人的分流,肯定造成生意下降,然后又陷入竞相压价的怪圈。让利润空间大大缩水。最后,导致菜品下降,客人怨声载道,生意难以为继。

近年来,一些留学生凭着头脑灵活、反映快的特点,新增开了一些特色菜馆,虽然店面小,却是生意红火,但是目前这些餐馆的食客大多以华人、留学生为主,限于人力、物力、财力,难于扩大经营。相比这些大奢侈品牌的跨界之举上,所花费的力气,显然目前中餐业还缺乏创意和创新。

针对这种情况,以团结亚洲餐饮同道为目的的法国亚洲餐饮联合总会就与近日刚刚改名的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联手,希望在培训厨师、推出新菜品等方面合作,提高法国亚洲餐饮同业的技术,从而提升餐饮品质,打造中餐品牌。而以在欧洲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和商业合作,扩大中国烹饪在世界上的影响,提高中国餐饮和中餐厨师在国际上的地位,密切国家和地区之间烹饪界的联系与合作以及弘扬中餐传统烹饪技艺为己任的法国国际烹饪协会,也紧密与中国烹饪协会合作,希望通过各种美食活动,同样提升中餐的国际声誉,苏州中餐的新形象,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与此相联系,为落实国务院侨办提出的振兴中餐的要求,法国欧洲时报与《东方美食》杂志社合作,共同推出了欧洲首家以弘扬中餐为目的的美食杂志《食尚亚洲》,希望利用传媒的平台优势,拉平不对称的信息场域,弥合产业鸿沟,为从业者深度解析亚洲餐饮的历史与现状,为餐饮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聚焦美食的制作与创新,帮助业者拓宽视野,找到更佳发展方式,由此造就华侨华人事业增值、发展的新机会,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创新,让中华美食负载的文化价值不断发扬光大。活动得到餐饮界从业者的积极响应。

针对进出口行业,从业者张常豹分析,情况并没有那么糟。衣食住行,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华人从事的进出口行业大多与此相关。目前是市场供求出现了矛盾。这是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存在的问题。当初,大家纷纷投入这个行业是因为其获利大,现在市场饱和了,优胜劣汰,一些企业就会慢慢被淘汰,或者从业者自动退出,这样供求又会慢慢找回平衡。这些行业不是没有需求,只是供大于求。被市场选择的留下来的企业还会发展。那么,令一部分人就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对于华人的下一代来说,他们的选择面就更广阔,可以选择创业,也可以继承家族产业,那么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张常豹认为,华商有无限的创造力,车到山前必有路,办法总比困难多,华人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部分华人进出口企业已经从“进口”转为“出口”了,比如向中国出口红酒、服装等,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另一方面,华商也通过融入已有的品牌打造自己的竞争实力。如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池万升就注册了“KATANA”商标,做起自己的品牌,并在业内赢得了一定声誉。

但一个经典的品牌需要百年时间来打造,时间是资本。为此他购买了法国一家真皮产品的商标“GERARDHENON”,这是一个创立于1937年的品牌,现在已经在他的手里发展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品牌了。

法华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法国卡乐皮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学铭也是在自己创立“卡乐CARO”皮包品牌的同时,以敏锐的眼光买断了“elite”箱包商标所有权,自行设计生产的箱包行销欧洲,成为箱包行业的佼佼者。现在他旗下有几个品牌在经营,每个品牌都经营得有声有色,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声誉。现在,他还做起国内品牌的欧洲代理商,向法国及欧洲推销中国的品牌产品。他认为,过去,我们多是做中国的低端产品的出口,一方面是那时中国的品牌很少,在西方没有市场,西方人对此也认识不足,二是华商没有这样的实力,推出的产品可能没有市场。现在中国也有高端产品,华商也有了自己的经营渠道和独特的市场,有了市场占有的能力,而且随着中国文化在欧洲越来越具吸引力,充满东方意蕴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在西方受欢迎,在西方的很多品牌中就有越来越多的东方因素,他相信这里面发展潜力巨大。

也有部分华商认为,只要端正心态,去国内发展的机会还是很多的。重要的是去除暴发户的心态,中国进入了理性、平稳的发展形态,靠畸形产业一夜暴富的想法不能有了。如果认真总结自己的优劣势,懂得扬长避短,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和地方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2016年,对于华商来说,很多人预测,还将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各种矛盾将在这一年中集中显现。但我们相信这将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们相信华商的智慧。用一句诗人的话就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